
「端午節」是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這天大家除了吃粽、划龍舟、掛艾草等應景習俗外,通常這天也是改運、祛邪、招財運的好日子。除此之外有哪些習俗、禁忌是你不知道的?現在跟著小編一探他們的由來與意義!
包粽吃粽
起源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人們怕屈原的身體被魚、蝦損傷,用竹筒將米包裹投入河中,經過時代變遷化為端午吃粽的傳統習俗。依地區、做法不同,吃粽方式與作法也有差異,在臺灣常見的粽子有:南部、北部粽、鹼粽、粿粽、素粽等。

划龍舟
習俗上相傳,龍舟是為了尋找屈原的屍體和避免魚蝦咬食,划起龍舟擾動河水趕走魚群並敲鼓放鞭炮而成的傳統,現今龍舟競賽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壯觀的場面也象徵團結、驅邪避災、祈求平安。

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在傳統來說,算是一個趨兇避邪的日子,要在家裡大門口插上艾草、菖蒲就能避煞氣、淨化環境;驅邪避惡、檔掉災禍和疾病。而艾草象徵「納百福」,也是一種治病的藥草,本身特殊香味,可用來驅病、防蚊。建議在3點前完成。
現代人將艾草、菖蒲作成天然漢方香包,隨時帶在身上,出入保平安,排除負能量。運勢差佩戴迎來好運意人、上班族佩戴諸事圓滿,遠離小人,工作事業順心。

午時水
又稱「陰陽水」,午時是一天陽氣最盛的時辰,陰陽水是指端午節正午時分(11點至13點之間)所取用的水,這個時間取用的水有著趨吉避凶的開運象徵。也可將午時水加艾草進行艾草浴,能達到鎮定安神的功用。

立蛋
「端午立蛋」是一個傳統活動,「蛋」象徵生命和新生。相傳,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刻是在端午節正午時分(11點至13點之間),在這時間立蛋成功者,就能吸取天地正氣,獲得一整年的好運,也有驅邪、祈福和保佑意思。

戴香包
端午節配戴香包是一項流傳已久的習俗。香包通常是用香料、草藥等材料填充而成,再用絲線或繩子綁成小袋子,配戴於身上,能幫助驅趕蚊蟲及除瘟去煞。

雄黃酒
用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酒,習俗上會在端午節飲用,能驅除避邪,但由於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現已不再普遍飲用,而是更傾向於某些傳統祭祀或民俗活動中。
富有意義與傳統的節日,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也能在端午節日中「除去穢氣」,一起迎接好運來臨,祈求平安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