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ViVa TV美好購物自2005年開播以來,一直以顧客的思維為出發點,不斷地創新與改變,以迎合顧客喜好與生活需求;近年來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對於珠寶與藝術收藏品產生高度的關注,與ViVa TV推廣生活藝術化、藝術大眾化的自我期許不謀而合;於今年初積極投入,並配合13週年生日慶活動規劃,製作一系列故宮典藏文物介紹影片,期望用淺顯易懂的圖文口白深度解說古器文物之特點,並透過電視頻道及網路社群等媒體經營來傳遞影像,以增加消費者接觸藝術賞析與生活美學的平台,及善盡媒體業者傳播藝術涵養的社會責任。

八月份生日慶期間,首先推出「古器之美」系列影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經典作品,例如:清珊瑚魁星點斗盆景、乾隆皇帝的金甌永固杯…等珍玩古器為主題,透過主持人淺顯易懂的生動解說,讓消費者在觀賞節目的同時,能有更深入了解古器與文化歷史的融合與體驗!

第十三集‧瑞獸

不是每一種動物,都能在皇宮殿裡佔得一席之地。不同的祥禽瑞獸,不僅能鎮宅化煞,還能驅邪迎祥。瑞獸起源於人類的圖騰崇拜,牠可能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動物,也可以是神話傳說和虛構的,例如貔貅、麒麟…等,它們的出現寄託了人們無數美好的祝願和期盼。影片中所介紹的四款專為帝王服務的瑞獸就收藏於台北故宮當中喔!

一如平凡百姓,帝王也是鍾愛祥禽瑞獸;而富有天下的帝王,這些祥禽瑞獸還具有更深一層的政治功能 ,就是「天子聖明、天下太平」的象徵,或代表著萬國臣服的證據,甚至也會被解釋成上天對統治者的祝福與肯定!

第十二集‧銅鏡

鏡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鏡子屬於玻璃造的;但在古代鏡子則是用青銅造的。它負載了從古至今的時光與演進。

在台北故宮蒐藏之清禹之鼎攬鏡簪花圖、清朝十二美人圖之裘裝對鏡的這個圓形銅鏡,有著天圓地方的概念,以半球形為握紐,第一圈方格代表大地四方,方格內排列著12地支則代表12個時辰;方格外雕刻著代表宇宙穹蒼的浩瀚天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守衛著東、西、南、北四方,並有仙人,奇獸穿梭其間。最外圈則是連綿不絕的山紋及卷雲紋。

而另一個台北故宮收藏的唐代銅鏡,其博局紋跟八枚乳丁紋所建構的宇宙四方八極空間概念,或許可從中一窺唐人期望有朝一日能推開仙門,遨遊於天地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

第十一集‧多穆壺

多穆壺原是藏族人生活的必需品。將茶磚熬成濃茶,倒入少量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酥油和鹽,在多穆壺中攪拌交融,成為藏族人每天一早最重要的食糧 - 酥油茶。這也是藏族人的待客之禮,以多穆壺拌、盛酥油茶,成為草原上極富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器。

清朝刻意懷柔遠人,大量接納藏人的宗教,文化及器物,藉以維繫人心,鞏固政權。清宮中大量製造多穆壺,用于宮廷筵宴、慶典和賞賜活動,在款待少數民族貴族,特別使用多穆壺作為飲具,增進他們的認同感和親切感。而利用貴重金銀材質打造及珍貴寶石鑲嵌做出奶茶桶-多穆壺,更代表乾隆盛世時期天潢貴冑的富貴氣象。

第十集‧多寶格

身處壓力的現代人,您是否也有自己放鬆休息的嗜好?清朝皇帝日理萬機,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皇帝放鬆休閒的方式之一是賞玩珍玩書畫。而這收納許多寶物的各種容器就是多寶格。

多寶格又被暱稱為「皇帝的玩具箱」,但裡面存放的可不是玩具,而是件件都堪稱大內奇珍的寶物,只有頭等的珍玩才能擺進其中。為了增加皇帝把玩的樂趣,量身訂制的多寶格的設計精巧無比,特別強調「遊戲的趣味」,機關重重,暗藏玄機,箱蓋中有盒、盒中有套匣、套匣中又有抽屜,一個多寶格所藏的珍玩,可以多達數十件,甚至百件。設計精巧,讓皇帝在開闔多寶格時享受尋寶的樂趣。準備好一起打開皇帝的玩具箱了嗎?

第九集‧痕都斯坦玉

據專家考證「痕都斯坦玉」這個專屬名詞,是由乾隆親自考定的,將今日的北印度與巴基斯坦一帶製作的玉器,定名為「痕都斯坦玉」。由於乾隆皇帝的喜愛,痕都斯坦玉所採用的玉材、異域風情及高超工藝,對乾隆朝的玉器產生了重大影響。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新疆西端喀什一帶的回部公主隨父兄入京,後來進宮成為乾隆皇帝的容妃,她一生深受乾隆的寵愛,也是後來民間小說、戲劇創作「香妃」的原型。當年他的父兄進貢了一只玉碗。這件中亞的厚足碗,以青玉雕琢,質佳溫潤,玉碗上所刻的乾隆御製詩,「玉椀来回部 輸誠供闔閶」,讓人不禁遙想當年容妃入宮時是否也是美人如玉,溫潤無瑕。

像這件玉碗 以晶瑩薄透的青白玉雕琢花形,碗底是一朵平展的罌粟花, 透露出這件玉碗的來歷,因為印度是罌粟花的原生地之一。下緣一圈莨苕葉,莨苕原產於歐洲,從古希臘時期就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之後傳入印度,出現在玉器上。把手上點綴著垂掛的花苞,巧妙地抓住視覺的焦點。搭配上玉碗所刻的御製詩書法,完美的東西合璧工藝是乾隆追求的極致品味。

第八集‧琺瑯茶壺

談到中國傳統工藝技術,絕對不能遺漏「琺瑯」。那是一種玻璃釉彩繪製在金屬器皿表面的技藝,雖然琺瑯工藝源自西方,完整名稱是「金屬胎嵌琺瑯」;其中掐絲琺瑯的製作方法是在元朝晚期傳進中國;並在晚明時期受到文人仕紳與商賈喜愛,蔚為風尚!

琺瑯的製作技法更加精進,除了掐絲之外,還有內填(鏨胎)與畫琺瑯二類!在明朝,琺瑯工藝最具代表的紀年款識有宣德、景泰、嘉靖與萬曆四朝;到了在清康熙時期,皇家作坊在傳統掐絲琺瑯與歐洲琺瑯彩燒造技術的基礎上研製畫琺瑯,不只運用地方技術,並藉由傳教士引進之西方技法並加以改良,被廣泛運用於宜興胎、瓷胎、銅胎與玻璃胎的裝飾上,其釉料顏色豐富,色澤耀眼奪目,發展出獨樹一幟的皇家風格。

一直以來,黃色是為中國皇室所御用的顏色,舉凡皇帝的詔書,文書,帝后正式朝服,冠冕,器物,常見以庶民不得僭越使用的明黃色,彰顯皇家氣度;相對於歐洲畫琺瑯作品極少見的顏色,也比明朝的嬌黃釉更為明亮。因此在康熙時期,所創新發展出的黃彩琺瑯器,就屬於清宮琺瑯器的代表之一。

這件目前由台北故宮收藏的琺瑯銅胎方壺展品-「銅胎畫琺瑯牡丹紋方壺」是康熙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琺瑯收藏品之一,以銅為胎底,在形體上模仿紫砂壺的方壺造型,因此壺蓋、壺流及把手均為方形設計,卻又以弧線轉折,顯現出剛柔並濟的視覺美感。

而壺身紋飾的四面畫則以素有「花中之王」稱號的牡丹,姿態各異,粉、藍、紫花襯以綠葉,掩映於明黃色上,琺瑯敷色暈染深淺濃淡,鮮豔豐富飽滿的釉色,不只展現了牡丹漸層生動的嬌豔欲滴,更顯現出皇室的王者風範。

琺瑯彩器的精巧技藝不單單只是大清帝國璀璨風華的一章,更見證了當時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程。

第七集‧象牙球

說起中國的象牙雕刻史,就不得不提到俗稱象牙球的「牙雕套球」,也因為做工繁複,工藝要求極高而又有「同心球」、「鬼工球」等稱號。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宋朝就出現三層的鬼工球;而到了乾隆時期的套球可做到到十幾層,清末則可達到25層,目前最多能雕刻到62層,其鬼斧神工之雕刻技巧,讓中國象牙球在世界雕刻界被譽為極精巧且無可取代的特殊技藝代表。

有學者認為這項奇巧工藝,是源自十六、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神聖羅馬帝國的一種貴族休閒實作活動-車床鏇磨象牙球,只要是用來培養王公貴族們的幾何學知識、機械操作技巧及耐心…等美德。而傳到中國,在廣東工匠發揮巧思與鑽研工藝技巧之下,則轉化為此種中式多層透雕的美感表現。

象牙球的製作大致分為六步驟1.選料裁切2.車成球體3.開鑽孔洞4.鉤刀分層5.表層雕花6.內層刻花,這六個步驟中,第2道到第4道工序是象牙套球可以靈活轉動的關鍵,這些工序需要以車鏇的技術為核心,並以數學幾何的概念在球體上平均分布打出十四個錐形孔洞。而第5及第6道工序則是中國雕刻工藝的傳承。

這件由台北故宮所收藏的清代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是一座看起來像帽架的牙雕擺飾,由大套球、承盤、支架、小套球、底座組合而成。大套球的直徑約12公分,表面浮雕是九龍交錯穿梭於祥雲,往內層層相套著各種玲瓏精緻的幾何紋的24層鏤空套球。它被安置於鏤雕八仙悠遊於群山之間的象牙柱體支架上,再搭配一顆9層雲龍紋套球,讓古代文人與西方旅人都對此嘖嘖稱奇,甚至讚嘆其猶如「鬼功」。

雖然中國早以車床原理製作工藝,且在14世紀末也就有多層象牙套球的記載,但很可能是因為西方更穩定的技術的傳入,讓廣東工匠們的象牙球製作技術有了重大突破,進而展現「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雕刻之美。

圓轉活動的象牙球,就像是在告訴我們,東西方文化是持續相互影響的,而這個世界是生生不息地在轉動著!

第六集‧鼻煙壺

鼻煙在十六、十七世紀風行於歐洲,吸鼻煙是當時上流社會流行的社交活動,而用來存放鼻煙的鼻煙盒,使用了各種貴金屬及寶石,精心打造,甚至結合鐘錶、音樂盒及溫溼度計等巧妙儀器,不只展現出精緻奢華的歐洲時尚,更是是象徵身分地位及財富的裝飾品。

至於鼻煙會傳入中國,根據歷史記載,是由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萬曆年間帶進皇室,受到上至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甚至是一般的販夫走卒的喜愛,從明末到民初蔚為風行。

由於鼻煙是將經過發酵的煙草磨成粉末,加入花卉等香料調製而成,使用時撥取少許吸入鼻腔,在清代,鼻煙被認為具有「驅寒冷,治頭眩,開鼻塞」的功效,因此剛傳入中國時,人們是使用傳統藥瓶盛放鼻菸。直到康熙年間,由於康熙皇帝特別喜好西方醫學,為了改善鼻煙的防潮、防飛散問題,宮廷造辦處改良並研製出小口、廣腹、附蓋匙的器型,因此具有東方獨特風格的鼻煙壺的精緻工藝文化,從此應運而生。

在材質上,鼻煙壼運用了陶瓷、象牙與瑪瑙…等可分為六大類材質,琳瑯滿目;而在製作技法上,更是集各種工藝於一身。器型之繁多,圖案之豐富,用料之廣泛,工藝之博雜,變化萬千,讓人目不暇給,難怪能風行東西方,超過2個世紀,並成為收藏家的匣中珍玩。

縱使隨著民初戰亂且吸食鼻煙風氣逐漸衰退,鼻煙壺不再是人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但仍然可從台北故宮現有珍藏的眾多清宮中外鼻煙容器,展現出極致奢華的精緻藝術,述說著鼻煙文化在東西方貴族的那一段往日榮光記錄。

第五集‧春水玉

玉石在中華文化中是很常見的礦石,而且種類龐雜,就古早文獻所記載,只要符合美觀、溫潤與堅硬等特質都可能被稱作「玉」。

當時的人們相信玉石有避邪擋煞的作用,再加上隨著儒家思想的不斷發展,從戰國時期的「和氏璧」典故開始,玉的文化意涵也就不斷提升,對玉的理解即為道德的象徵,因此玉就常被製作成祭典使用的禮器或各類裝飾品;從帝王到市井小民都以玉比德,用來提醒自己要效法美玉所具備的仁、義、智、勇、潔等君子之德。

在台北故宮典藏的眾多玉器中,最為出色的就是遼、金、元時期,尤其是漢化最深的女真民族所創立的金代,玉器算是最為流行的藝術題材之一,還將這類以狩獵景象為題材的玉雕飾品典章制度化、並統稱「春水」與「秋山」。

在「金史」所記載的金人服飾上的鷹鶻捕鵝雁圖案稱為「春水之飾」是最早文獻記載,這項由契丹、女真、蒙古等草原民族所體現的中國玉雕技術新工藝,在玉器上雕繪出虎鹿山林的獨特弋獵生活的的游牧風情,因而創造出中國玉器史上獨樹一格的「春水玉」。

春水玉大多是圓形或橢圓形,鏤雕出通透且多層次的空間感,藉由刻劃遊牧民族的狩獵特殊場景,例如:海東青襲擊天鵝的瞬間,讓人感受到自然萬物頑強的生命力,不只要宣告春天漁獵季節的來臨,同時也要子孫們代代相傳,莫忘民族根本。

由此可見「春水玉」不只是中國玉器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玉,也可從中感受到草原民族那的「以小搏大」,「以少勝多」的堅韌信仰!

第四集‧點翠花鈿

要深入了解一個朝代的宮廷貴族文化,就得從他們身上穿戴的服飾與配件下手。而既然是王宮貴族,就少不了光芒閃閃的珠寶,才能襯托出配戴者的氣勢與身份地位的象徵!

清朝宮廷的珠寶配飾,除了展現出其光彩奪目的外在與稀有性,更著重在於寶石所隱喻的含意,例如:東珠因為生產地在滿州龍興之地,即代表像皇族一樣的尊貴之意;至於深受仕女青睞的點翠 取材自色澤鮮艷的翠鳥羽毛作成「點翠」,則象徵富貴、吉祥、端莊、貴重,具有高雅美麗的含意,因此,深受仕女們的青睞!這一點從家喻戶曉的宮廷劇《甄嬛傳》的嬪妃們華麗裝扮,就運用大量的點翠飾品。

儘管飾品再怎麼華麗,總還是階級的差別,而最能看出後宮嬪妃一生榮寵與身分地位,從她所配帶的頭飾-「鈿子」就能看出端倪啦!依照皇家所規定的禮制,鈿子算是婦女在正式場合的隆重裝扮,有分成三種:有立體鳳鳥裝飾的「鳳鈿」、裝飾較簡樸的「半鈿」與裝飾華美滿簪鈿花的「滿鈿」。

以台北故宮珍藏的這件「清朝 點翠嵌珠寶囍字鈿子」為例,這是專門在清朝宮廷的大婚場合,讓新嫁娘配戴的滿鈿,鑲嵌著紅珊瑚篆刻的囍字,色調穩重,字心更鑲上滿清最高皇族才能使用的瑩白東珠;在這頂滿鈿上最珍貴的地方莫過於鋪滿整面的鈿花,然而這精巧的工藝技術是工匠們剪下翠鳥羽毛中色彩最艷麗的部分,黏在底托處再配上金邊所製作,才能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效果。在在都顯示出這頂鋪滿點翠的囍字滿鈿的女主人,其在清朝後宮可說是集萬千隆寵於一身的崇高地位!

第三集‧十八子

現代時髦男女喜歡佩戴的手串、念珠,其實背後是有期深層的文化內涵,起源於東漢傳入中土的佛教法器-「佛珠」。佛教與中國文化淵源深遠,不論僧俗或朝野,從唐代起,配帶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可說是古代人的流行裝飾品之一。

佛珠手串的珠子顆數是有其特定的佛法含義,「十八子」,是用十八顆圓珠串成,中間加兩顆精緻大器的佛頭、一佛頭塔和墜腳而組成的,其所代表的是佛法中所說的「十八界」,即六根、六塵與六識,對於篤信佛教的清廷宮人而言,要了生脫死得十八界空,因此配帶手串象徵「吉祥富貴」,具有祈福的寓意。

在清朝宮廷,不像朝珠有嚴格的階級規定,十八子並不受階級約束,算是後宮嬪妃日常佩戴的裝飾品,最常見的就是佩戴手腕或者拿在手中,甚至是掛在衣服的襟扣作裝飾,這些從「後宮甄嬛傳」、「如懿傳」等多部熱門的宮廷劇主角們的服裝造型裡就可看出端倪。不只王宮貴族喜歡配帶十八子,於清朝中後期開始在平民百姓之間流行,同時也是文人雅士十分鍾愛的玩物之一,常用餽贈表達情意,深受朝野男女的喜愛。

目前在台北故宮收藏的十八子手樣式相當豐富,而手串的珠子所選用的材質也非常多,舉凡在珊瑚、碧璽、翡翠、青金石、瑪瑙、蜜蠟、水晶或伽楠木、沉香…等珍稀珠寶木石,不同款式與雕琢的工藝,都有不同的意境,更代表著擁有者的喜好與品味!至今,手串仍然深受大家喜愛,同時串珠的顆數也不再侷限於十八顆,搭配豐富,可說是跨越古今的超級流行飾品啊!

第二集‧金甌永固杯

農曆春節是全球華人很重要的節日,不只民間百姓要除舊佈新,迎接新年到來,身為一國元首當然也會在這天,要跟他的子民說說祝福的賀詞,就像現在的除夕,每一屆總統會在總統府透過影片發表春節賀詞一樣,清朝的傳統是在元旦子時,皇帝會在養心殿東暖閣上舉辦祈求國泰民安的新年開筆儀式;皇帝會一邊拿萬年青筆揮毫寫下祈求疆土社稷永固平安的吉祥話,一邊喝著屠蘇酒;然而這裝酒的杯子就是皇帝在開筆儀式時專屬的「金甌永固杯」,象徵大清朝疆土社稷平安、政權永固之意!

根據歷史記載,全世界目前有四個金甌永固杯,而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這件金嵌寶金甌永固杯,是乾隆五年所製作的專用飲酒器;以象頭托住底部,象鼻三足鼎立的特殊造型在清朝並不多見,而且杯身點翠所鑲嵌的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包含浮雕圖騰都十分考究,在杯口一面鑄「金甌永固」,另一面刻「乾隆年製」,每一道製作工序都是經過乾隆皇帝過目批准製作,且反覆修改到十分滿意才算完工,由這件作品的精巧度與其價值意義而言,這件「金甌永固杯」對清朝歷代皇帝而言,可算是祖傳的祈福寶器之一,份外珍貴!

第一集‧魁星點斗

在以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考科舉攸關文人們的榮辱成敗,科舉中榜者簡直就是現代人說的人生勝利組;相傳魁星是手持毛筆點狀元,只要考生夢見魁星,他就是科考幸運兒!

傳說中的文運之神-魁星,是文曲星轉世,因為相貌醜陋,所以連續參加三次科舉考試都落榜,憤而把裝書的木斗踢掉後投江,卻被水中的鰲魚救起,民間百姓仰慕其才華,於是就以「魁星踢斗」為由,奉為神尊,以求考運亨通;同時他也化身為北斗七星之首,統管天庭司文運,在古代來說,就是掌管科舉與官運亨通的神祉。

讀書人信奉魁星最早從宋朝開始,到了明、清更廣為流傳;「魁星點斗」的吉祥圖騰通常取其典故,一腳踢斗、一腳站鰲頭,有象徵「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意涵。

這件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珊瑚魁星點斗」盆景擺設,是清代宮廷存留下來的收藏品。由紅珊瑚的枝枒描繪出魁星粗獷又面目猙獰的生動模樣,單腳站立在翠玉鰲魚頭上,頗有獨占鰲頭之意,而往後踢的另一隻腳,正好對應到北斗七星之首的斗狀主星,意寓著金榜高中、考運亨通!不只呈現出魁星具有文運亨通的吉祥含意,在盆栽週邊著鑲嵌著象徵福壽吉祥的各式珍稀寶石與金銀的華麗造景,更蘊含了讓人能智慧生財,更猶如大船入港,智富雙收,具有領先群倫的意味!